地方創生

以行動觀光重塑地方價值:蒜山高原的創業轉型

前言
大多數人眼中的蒜山高原,是一幅靜謐的山水畫;但對於挑戰者而言,它同時蘊藏等待釋放的商業機會。今年第六屆「ひるぜんアクションツーリズム」再度回歸,背後核心不僅是讓旅人親近自然,更是將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,轉化為可複製的創業模式。

尋找土地的新價值
「為什麼選擇觀光?」若只為人潮導流,就是一場短平快的買賣。發起者巴.安.可公司從深入蒜山的山麓農家與牧場開始,思考如何讓當地產業不再單靠補助與季節性遊客存活。他們發現,核心關鍵在於將在地文化、農牧體驗、節氣教育融合,打造一套「行動觀光」MVP。這套工具包包括:一對一導覽路線、農棚共創工作坊、夜間星空論壇。透過不斷測試,他們在第一年就把回頭客比例從20%推升至45%。

構築行動觀光模型
要如何精準落地?團隊採取「小單位試驗+快速迭代」策略。首先,以10位核心玩家的深度訪談,定義他們追求的「自然體驗價值主張」;接著,將路線拆解成「沉浸式農作+夜宿牧場+山景料理」三大模組。每一段體驗都設定轉換率指標:農作滿意度、互動深度、社群分享次數。若某一環節指標未達標,就立即召開行動檢討,修正流程或調整場次規模。這一套「數據驅動+現場落地」框架,成為團隊快速擴張到不同季節和鄰近景區的關鍵。

從案例看下一步
回首六年,「ひるぜんアクションツーリズム」不僅帶來超過300家在地商家參與,更創造近5億日圓的區域經濟效益。對創業者來說,最大的啟示在於:
1. 深度共創勝過單向輸出:將目標用戶視為合作夥伴,而非僅是消費者。
2. 模組化策略才能快速複製:拆解核心體驗,針對指標一環一環優化。
3. 數據與現場觀察要並行:理論數字只是一部分,現場洞察才能揭示盲點。
接下來,團隊將跨足線上平台,打造「全球農遊開放市集」,允許不同地域的行動觀光方案互相連結。對於想在地方創生中找到突破口的你,或許正需要將「共生價值」轉化為「商業方程式」,在行動中發現下一個蒜山高原。

邀請連結: https://betheboss.example.com/act